本篇文章3060字,读完约8分钟
英特尔企业是技术传说,历史不过是39年,但发展很快很多年了。 作为发明集成电路的仙童企业最优秀的孩子,英特尔竟然诞生了三个天才:诺伊斯、摩尔、格鲁夫,它秉承着创新的偏执狂精神,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而且是计算机、彝族 领导新一代芯片的更新换代,给it产业乃至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对整个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企业,通常贴的标签是“技术领先企业”,对英特尔的印象仅限于惊人的技术能力。 其实,英特尔不仅是先进的技术企业,也是“创造”型企业。 「革新」+「制造」。 这是英特尔多年来领导半导体市场的两个工具。
创=创新的未来
英特尔既是技术人员,也是艺术家。 他们把我们周围最不显眼的沙子变成了这么有活力的动态芯片,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从沙子到硅,再到芯片,实现了价值质量的飞跃,技艺进步,与神相近。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解决方案,成为当今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的先兆。
1971年11月15日,这一天被写入了多本计算机专业教科书,作为全球it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英特尔公司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解决方案4004。 这四个微解决方案只有45条指令,每秒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 虽然比不上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但集成度相当高,4004的重量不足一杯。
从那以后,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中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开始显示出英特尔每年投入8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在产业萧条时期也不例外)的威力。 英特尔公司的研究人员绝对很难进行创新,每两年将集成到微解决方案中的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
从只有2300个晶体管的4004到集成了310万个以上晶体管的486,950万个晶体管的奔腾iii,解决方案以惊人的速度提高了容量和解决速度。 到2006年,英特尔推出新体系结构酷睿2双核时,晶体管数量超过2.91亿个,双核提高了前所未有的解决能力。
英特尔企业内似乎也有“奔腾的心”。 他们正在开展新技术的开发,必须把摩尔定律贯彻到底。 根据摩尔定律,芯片制造商必须每两年缩小半导体芯片内部的元件。 但是,缩小布线会增加电阻,芯片的性能会下降。 芯片制造商在90年代把连接从铝线变成铜线,绕过了这个问题。 遗憾的是,随着芯片尺寸的缩小,该电阻问题成为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英特尔竭尽全力的碳纳米管的导电性比金属高,成为代替金属布线的处理方案,有可能处理散热的问题。
英特尔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创新,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所在。 安迪·格鲁夫说:“英特尔总是战战兢兢,没有懈怠。 经常说出“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至理名言。 那位资深副总裁虞有澄总结了在英特尔的经验,说:“永远学习,追求技术革新的极限,大胆考验错误的勇气。”
造=心制造
如果不能设计,那只不过是沙上的楼阁。
英特尔拥有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领先竞争对手1~2年。 英特尔在2007年全面应用了45纳米工艺,amd刚进入65纳米工艺。 虽然amd在研发方面投资很大,但在半导体市场上,英特尔始终保持着制造工艺和晶片生产能力的绝对领先地位。
这不是偶然的。英特尔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制造工艺水平。 其创始人之一、技术天才罗伯特·诺伊斯是硅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他提出了蒸发堆积金属来代替热焊接导线,非常巧妙地处理了元件之间的连接问题。 仙童和德克萨斯的仪器诉讼结束时,法庭将集成电路的发明专利授予基尔比,将重要的内部连接技术专利授予诺伊斯。
生产过程在规模经济明显的芯片领域竞争中很重要。 通过更大的晶片、更小的芯片、更密集的晶体管和更精细的工艺,可以实现更低的芯片价格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英特尔制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线价格的提高(一条生产线上近20亿美元),但可以说带来了质量和性能的飞跃,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例如,2004年,随着90nm工艺和300nm晶片技术的飞跃,英特尔在整个生产价格上节约了近10亿美元。
为了加强英特尔在世界上的制造特性,英特尔为了实现灵活的规模经济,在世界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英特尔在美国、爱尔兰和以色列有7个技术300mm的晶片工厂,而大连的芯片工厂是第八个,是亚洲唯一最先进的制造中心。
中国创造vs中国制造
英特尔的“创造”经验天然为中国公司提供了“创造”和“创造”两个快速发展途径的模板,为“中国创造”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这种快速发展是在透过能源、透过环境、透过劳动人民福利的基础上得到的,完全是粗放、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 我国凭借超低劳动力、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价格,在世界产业链中享有“世界工厂”的声誉。 但是,这也只是光环。
目前,中国制造业仍占产业链比较低端的环节。 总体来看,依然缺乏强大的技术设计能力和生产技术升级和研发能力,第一是从海外引进现成的产品线进行生产,同时制造业规模大于质量,进入海外市场,面对各种技术壁垒,利益 受到招商和产业转移,越南、印度等亚洲邻国面临着低价劳动力竞争。
数据表明,中国有超低劳动力价格,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创造了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劳动力价格相当于中国的1.3倍,日本相当于中国的1.2倍。 与韩国相比,中国劳动力的价格比韩国高20%。 这意味着中国用相当于美、日约1/25的微薄工资交换,只是非常弱的劳动价格特征。
政府提出了“自主创新战术”,从制造向创造转变。 在国家“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战术推动下,几乎所有公司都意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自主创新的推进,国家战术上升,也有媒体称2005年为“中国创造元年”。
事实上,中国公司自主创新非常困难。 对于英特尔和ibm每年的研发投资,中国企业没有实力与已经有较深技术积累和市场号召力的跨国公司竞争研发。 更何况,研发真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行为,即使是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对那个项目的成功率也不高,还处于生存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次冒险。 而且,研究开发需要人才的积累,需要良好的公司管理和文化,这也是中国公司现在在短时间内不具备的。
因此,鼓励所有中国制造公司研发创新,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是困难的,中国拥有走这条路的实力也只有几家。 比如方正、华为、联想等公司,可以花时间与跨国公司竞争。
根据英特尔的“创造与创造”经验,中国不仅可以留下“创新”之路,中国公司还可以学习德国(精尖制造)、日本(高质量制造)、韩国(核心制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德国的出口商品从1887年开始被标记为“德国制造”,但当时“德国制造”的商品口碑不太好,就像今天的“中国制造”,让人联想到廉价和仿造。 那个时代,“英国制造”才是最大的标志,英国人为了保护本国产品的纯正,强制要求从德国出口到英国的廉价产品加上“德国制造”的标志。 但是,100年后,这个符号的意思彻底颠倒了,今天德国的制造意味着质量保证、技术优良、耐久性和技术先进。
中国制造也可以经历从低端到高端,从低质量低价格到高质量高价格,成为中国的“隐形冠军”公司的过程。 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德生、圣雅伦等。 大连工厂先进的制造技术为走中国公司精尖制造的“中国制造”道路提供了最可靠的经验。 英特尔的工厂本来就被称为“艺术工厂”,大连将迅速发展其工业旅游业,相信将来参观大连的人们将支持中国高度的“中国制造”之路。
标题:【科讯】英特尔带给中国的创造精神与智慧
地址:http://www.miutrip.net.cn/news/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