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97字,读完约25分钟

本文来源: it时代杂志

编辑:十年前,比尔·盖茨把研究院绑在北京。 他实际上把微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了。 没有人预见到这一点。

十年来,微软一直在中国投资,但被很多争论和噪音所掩盖。

目前微软和中国软件产业已经达成协议:微软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中国。 微软的成功也要依赖于中国软件产业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从创立开始就很强,至今微软成为海外最有实力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基地,是中国和微软的共同需要。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但是,在这期间,我们忘记了李开复、张亚勤、张宏江、沈向洋和洪小文等当年和现在的领导人,他们领导着微软在中国的研发事业,在10年中从研究到开发,以及推动了中国软件领域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智”造,惠及世界。 回顾十年,他们是如何运用中国的智慧的? 你是如何处理困难并使之辉煌的?

另外,请注意比尔·盖茨于6月27日正式结束了微软企业的日常管理。 在这里,本刊特别刊登了以下内容,表达了我们对世界软件产业做出卓越贡献,对中国软件产业迅速发展的软件天才的崇高敬意。

1997年12月12日,一贯安静的清华大学教室,很热闹。 比尔盖茨看着台下的几千名大学生,想法千千万万:这里的英才,我应该用。

在回美国的飞机上,盖茨做出了最终决定,选择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在中国设立微软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 到目前为止,他反复讨论了中庭三国的利益和缺点。

十年匆匆过去了。 回顾一下,飞机上进行的这项投资转换的巨大利益震惊了成功习性的盖茨:小微软中国研究院成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聚集了各行业顶尖人才的微软 管辖微软亚洲硬件中心等8个研究开发机构,员工团队也从3人迅速膨胀到1700人,研究经费从0亿美元达到2亿美元。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关于规模和实力,集团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团体。 vista office 2007、windows mobile 6.0、windows server 2008、visual studio 2008、sql server 2008等面向全球客户的产品和microsoft surface等

中国的“智”造真的惠及了世界。

第一章令人惊叹比尔盖茨

戴蒙德,在微软企业总部二楼的会长办公室。

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射到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博士的脸上。 以理性和智慧闻名的天才意气风发地向上司盖茨报告了研究院一年的成绩。

80多篇论文,40篇美国专利,60项新技术……一连串下流的数字连同样是天才的盖茨都吓了一跳,他忘了这个报告的预定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老板的助手一再催促,张亚勤的报告还晚了40分钟。 最后,这家微软企业的创始人评价说:“你们做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令人吃惊的工作。”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中国企业家

盖茨在中国建设研究院的大胆选择与已经在美国的中国精英的想法一致。

张亚勤,山西太原人,12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直接去了美国。 1998年,年轻的张亚勤已经在美国东部的sarnoff企业担任多媒体实验室主任,领导了负责数字影像、多媒体互联网、多媒体新闻系统等行业研究开发的团队。 这时张亚勤的生活稳定,事业成功,但他总是感到缺点是什么。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1998年10月的一天,张亚勤接到李开复博士回国的电话。 李开复说:“中国没有世界一流的研究院。 我们回到创业,创造历史。 ”。 突然,张亚勤意识到他缺了什么。 那是中国,创业!

喜欢围棋、喜欢布局的张亚勤不问研究院具体有多少资金、做什么,没有考虑回国后的生活待遇、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 沉默了几分钟后,他果断做出了决定:加入微软,回国创业。

后来张亚勤很快想到了一个身体。 这个人在惠普的研究所忙于多媒体搜索。

他是张宏江博士、湖北武汉人,在河南省长大,文革后是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在丹麦、新加坡和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94年,他提出的“目录检索”处理了视频检索的课题,成为业界第一个“世界第一人”。

在海外华人圈,“回国”是大家分不开的情结,其中研究者最大的担忧是回国后有好的研究平台,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 张先生在《it时代杂志》上说,如果慎重计算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那结论肯定不会回来。 甚至他住在国内的父母也不赞成他回来。 但是两个月后,在硅谷会议上和张亚勤见面后,对方只用了四个字就感动了张宏江。 张亚勤说的是:中国,创业!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被这四个字感动的不仅仅是张宏江。 有名的贝尔研究所,纽约理工大学毕业的朱文武博士已经在那里做了3年研究员,在视频通信行业非常建立,前途无量。 1999年6月,他接到张亚勤的电话,听到同样四个字后,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工作。 1999年10月,朱文武回到北京。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沈向洋博士、李力博士、张益肇博士和周明博士等十几个行业知名的年轻学者,在李开复和张亚勤的带领下,带着尖端技术回到国内,他们必须实现在祖国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扎根于中关村

1998年底,中国硅谷中关村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大建设时期,到处都是工地,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机器的轰鸣声不断。

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坐落在离北京各高校比较近的中关村棕熊大厦的五楼。 租的楼层还没有装修完。 张亚勤总是和同事跑步。 还是去粗砂水泥地板,灰墙面的空办公室,兴奋,认真地描绘着未来。 “这里是大家正在讨论的地方。 这里作为我们的实验室,这里是办公室,那边留给实习生了……”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怀着热情和梦想,第一次回国的微软中国精英开始创业。

都是因为老本职工作,研究院的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 1999年底,张宏江成立了第二个项目组,研究多媒体数据的管理和检索,进一步完善了研究院在多媒体行业的研究。

研究院“本土”的研究员和实习生也迅速成长,到2000年6月末在世界上最好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的互联网协议行业,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 创造了60项新技术。8项成熟的技术转向了微软产品部门。

奇迹还在继续。 世界多媒体大会是这个行业最权威的会议,每年从世界500篇优秀论文中只选出最优秀的45篇演讲。 直到1998年,来自中国本土的学者几乎没有出现在大会上。 但是在2003年,研究院的论文占了大会的一半。 “这个数字很可怕”张宏江看起来有点得意地说。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研究院的国际声誉越来越高。 日本和新加坡等也想拥有同样的机构,但这是不现实的。

2001年夏天,张亚勤在盖茨上e-mail写了这个问题。 我想把中国研究院升级到亚洲研究院,进一步扩大研究院的影响范围,与各国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合作。 2001年11月1日,在获得盖茨和球员的大力支持后,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表明中国人的it智慧走出国门,辐射亚洲和世界。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第二章建立微软亚洲工程院

2003年,在微软总部的小会议室,张亚勤和上司坐在一起。 这时,他满脸通红,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兴奋,和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叙述着自己的新构想。 成立微软亚洲工程院。

早回国创业时,张亚勤、张宏江等有远大的目标:依靠中国人才,建立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 但是,苦于人才和经验的不足,最初只能设立没有研究开发的研究院。 尽管如此,研究院成立时,这些创始人还是要制定硬性规则,把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开发必须考虑要点。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2003年下半年,张亚勤和张宏江等人同意是产品开发的时候了。 大家说要做就做

几天后,张亚勤系统化了所有的观点,用电子邮件发给了负责全球研究院工作的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 张亚勤从1999年开始在国内很多大学演讲时说:“从来没有一千人以下。 每次都收到很多有趣水平的问题”。 他还强调,如果只开设研究院,微软只能在中国人丰富的智慧中得到极其微小的部分。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另外,张亚勤为这个新孵化的机构设定了四个目标:加快从研究技术向产品的转变,在中国孵化出满足开发面向世界客户的产品的中国市场客户诉求的新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创造的技术向其他新兴市场宣传的大型软件

看张亚勤的说明,莱斯特震动,错过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微软的损失,更是自己的工作过失。 他直接把报告交给了盖茨和鲍尔默。 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球衣见张亚勤的场景。

微软企业首席执行官对这个中国下属完全相信。 最后,上司对部下说。 “我完全同意在中国设立工程院的想法。 只要有能力,不管你招多少人我都批评。 ”。

球马的话很少,但意义很大。 微软赋予海外分公司充分的人事权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让张亚勤感到热血。

2003年11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5周年之际,微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进入了第二阶段。 作为里程碑的象征,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于北京中关村。

挖美国总部的墙

但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开局不好。

2004年1月,张亚勤的办公室里,气氛沉闷。 办公室的人表情凝重地看着张宏江:“今后靠你了。” 高大的张宏江什么也没说,用手拍拍胸脯是对老同事和老朋友的承诺。

到目前为止,张亚勤接到晋升命令,回到雷德蒙德担任微软世界副总裁。

用力承担工程院院长的责任后,张宏江发现这里最缺乏的是人。 没人,免除一切话。

工程院充满活力,雷声很大。 他们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招募。 当时,已经有十多家新项目和产品开发进入日程,需要在短时间内凑齐人员。 但是工程院还没有人事部门。 新员工必须依靠张宏江等人的慧眼知识。 他们在5个月内跑了11个城市,收到了1万多份简历,从中选出了100人。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是长年从事技术的学者们。 “除此之外,要从1万份简历中选择合适的人,十几个人不分昼夜都忙了好几天,何况还有好几次面试! 张宏江说:“当时,工程院全体人员全负荷运转,白天面试,晚上总结讨论,发出通知。 多个员工连续三个月没有休假,也没有睡满觉。 ”。 “如果企业家的热情支持我们! ”张宏江就是这样总结的。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但是,当时的中国软件行业发展迅速,但积累了很多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人才,国内很多开发者只能写单一的程序,但不擅长如何调用程序。

对工程院来说,基层开发者和指挥全球的项目管理者一个也不可或缺。 以工程院为名,领导全局的中坚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你在哪里找这样的人? 张宏江放眼雷德蒙,到总部说“挖墙”。 他知道那里有3000多位优秀的中国研究者。 太有魅力了。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2004年初,美国微软总部来了一群怪人。 在内部讲座中,每当其他人谈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it领域的形势时,这些人一开口就称赞中国有多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那些成果,在中国的工作前景是否光明等。 这让很多员工感到奇怪,什么时候请中国政府的人参加讲座?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当然,这些人不代表中国政府。 他们是工程院的员工,他们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同事加入。

“围墙”很快就被挖出来了。

参加了近10个微软产品开发的萧圣璇、郭敏菁回来了。 拥有过去20年软件体系结构开发经验的体系结构的sin lew回来了微软总部作为未来高管培养的芮勇也回来了。 首先是中国人,然后“外国人”robert parker也来了。 他是powerpoint的领导之一,参加过office7的7个版本的研究开发。 这样,有很多有魅力的人,如集团战术合作部的高级总监申元庆、集团人事部总监毛丹尼、工程院创意总监dave vronay等。 据张宏江统计,五年来工程院先后吸引了100多名员工从美国到中国。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有这些来自海外的骨干,工程院的迅速发展一天千里。

得到中国媳妇的dave vronay来自南加州,在北京生活的他今天早上喜欢吃油条,被同事们嘲笑为ktv“麦霸”。 他还清楚地记得他刚进工程院时招收了绘画员工。 他们来的时候很骄傲,认为设计软件的界面是小菜一碟,他们鄙视这个老人画一点画,征求别人意见的方法。 dave什么也没说,他希望用事实改变这些年轻人的观念。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不久,工程院接受了为五星级酒店开发台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项目,dave团队设计了操作界面。 少量的新员工不做调查,从奢侈开始制作复印件,当然想用水晶、大理石等华丽昂贵的要素设计非常豪华的界面。 结果,酒店方面需要低调干净的界面。 在dave的言行下,新员工认识到软件界面设计也必须服从市场的需要。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同样的情况按项目组交替上演,慢慢地工程院员工的素质赶上了国际水平。

求项目后求项目。

“找人”,而且张宏江需要“找项目”。

“能否让我们做这个项目,我们一定会的。 ”张宏江多次纠缠着张亚勤的项目。 这时张亚勤是微软总部负责的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产品开发部门,子项目很多,还需要其他产品开发部门的协助。 但是他不能过度相信刚凑齐人员的工程院,不能“给张宏江开绿灯”,总是说“请去找下一个项目经理”。 于是,张宏江去找项目经理了。 对方的回答是,中国队还没有经验,项目不敢交给你们。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这是2004年上半年张宏江经常遇到的不自然场面。 不服输的他为此跳进了美国总部半年多,向很多产品部门推销了自己。 这是很多人听说过他热情的游说。 “我们有中国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从1万个个体中选出的几十人。 」。 很遗憾,产品经理们还是选择了观望。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几个月后,张亚勤管理的产品开发部门在手机相机的软件项目上出现了问题,进度落后,许多微软有力的项目组不敢接受这个“烫手”。 在这个项目的经理准备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时,张亚勤考虑了工程院。

张亚勤把实情告诉了张宏江,张宏江毫不犹豫地拍拍胸口说“好”,接受了工程院的第一个核心项目。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张益肇经理回顾说,手机相机软件半年后发布,张宏江切断了所有的退路,员工尽快进入紧张开发状态。 白天自己开发,晚上等到美国同事上班后,他们继续工作,或者在家用电话向美国同事传达信息。 “十一”假期,农历春节没有假期。 结果,工程院团队提交了满意的答卷,说明了“中国队的技术力量和开发决心不错”的事实。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工程院在微软总部一战成名。 之后,访问的项目逐渐增加,多个产品部门想和他们合作,提出制定新项目的要求。 张宏江终于不需要“销售”到美国了。 他坐在北京,只是从众多的合作意向中选择适合工程院长时间快速发展战术的项目。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有了项目“供养”,工程院人数迅速增加,到2008年初达到了400人。 据介绍,在集团总部大楼建成之前,员工人数将增加到700人。

由于研究院、工程院相继成功,微软增加了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后来的服务器产品部门采取了更直接的方法。

2005年2月,上海出生的谢恩伟(现在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服务器和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总经理)拥有45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3名经理级员工和2个项目回国,直接在上海服务器 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微软服务器的许多核心功能在中国上海完成了开发。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今年3月12日,微软新一代服务器操作系统、开发工具、数据库服务器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体育馆举行,暖场的音乐竟然是二胡和京剧。 微软希望在产品背后有浓厚的中国元素的气氛中发出特定的信号。

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

中国研发集团在打磨中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一点也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2005年10月,被张宏江看好的员工提出辞职。 我觉得张先生很奇怪。 微软的待遇很好。 前途光明。 你为什么要辞职? 在交流中,张先生知道这个员工觉得微软很好,但做了将近三年。 名片上印的还是开发工程师。 我现在还是普通的开发者。 他的同学在其他企业已经是产品经理等“头”。 他觉得自己在微软是“前途”。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这吓了张宏江一跳。 他乘机和人事部做了调查,结果心情沉重。

工程院的很多员工认为快速发展路线是成为团队领导,成为部门领导,成为医院领导。 否则,是职业生涯的失败。 很少有人认识到从一般的开发者成为高级设计师也是职业迅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产品开发,无论是有3年、5年经验的年轻技术人员,还是有数十年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都是项目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全体员工考虑到“官”的话,对一个研究开发机构来说,会考虑将来的发展。 这个问题必须处理。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张先生认为,必须对技术开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把开发经验看作“官位”的垫脚石。 他想出了两个对策。

首先,示范一下说法。 张宏江利用各种机会,请总部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和软件设计师在工程院举行讲座,谈谈技术开发的乐趣。 然后引进了微软特有的mentor (领导人)“帮手”的公司文化。

mentor是指各新员工寻找老员工成为领导,两个人定期交流,继承对技术开发的乐趣,尽快使新员工成为状态。 像张亚勤这样的mentor曾经是盖茨。

另一种做法是召开大会促进开发者的技术革新。 比赛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转变成能展示创新想法的技术提案。 经过投票、审查,有市场前景,有可能实现的方案,工程院就采用实施。

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统计不太容易。 但是毛丹妮和她的人力资源团队给研发集团带来的各个方面的人事培养系统都比较有效地改变了根深蒂固的“官职”思想。

2006年初,在雷德蒙专攻招聘的微软副社长级毛丹尼,应张亚勤等人的邀请来到了中国。 知道面临的困难后,她首先做的是员工调查。 她发现,大部分员工加入微软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这里有良好的职业快速发展前景。 对此,毛丹妮带领同事马上开展工作,觉得企业把他们的期待放在第一位。 其次,工程院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其数量数不胜数。 但是,这些培训基本上需要促进所有员工。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第二,毛丹尼领导人事部为全体员工制定了职业快速发展计划。 让员工选择未来快速发展的道路,然后告诉员工选择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必须付出那些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 这使人们对职业的迅速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原来自己不适合成为“官”。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员工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了。 从2006年到现在,微软在中国的研发部门人员从500人增加到1700人,离职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此,毛丹妮像比喻说:“我们在高速行驶中成功地更换了轮胎。”

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2006年1月18日,张亚勤再次回国,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及一点产品研究开发部门合并到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 从那以后,中国成为微软境外最大的研发基地。

第三章中国「智」造

2007年4月19日,清华大学、盖茨身着庄重的博士服庄严承诺:“微软企业希望帮助中国企业成长,帮助所有中国公民享受计算机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 他说的不是微软已经捐赠设立了五所希望小学和五所网络希望小学等教育机构。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带领下,微软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在张亚勤的意识中,只有为中国市场设计产品,推动中国it领域的迅速发展,微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才是成功的。

中国发明的

手机制作主机,电视制作画面,连接鼠标和键盘,就有pc功能,可以在网上冲浪,看电影,听音乐。 具有这种手机外形、功能非常高的手机产品被称为fone+,是真正的“中国发明”,也是以快速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第一款微软产品。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中国有2亿互联网用户,6亿手机用户。 如果他们能向开发产品、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宣传,对微软有着重要的意义。 fone+是以此为契机产生的。 在中国农村市场,付费购买pc的人不一定很多,但购买简单的带pc功能的手机,他们可能会高兴。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来中国两年,工程院产品策划经理刘伟汉对中国市场的结构优势非常有心得,他从不受市场欢迎的技术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基于中国手机客户的招聘习性用手机实现了“群”信息表达的功能。 这项技术与三星合作,应用于今年5月21日上市的三星i728 windows mobile高端智能手机。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目前,工程院孵化集团已经从10个项目中“孵化”了两个产品,医疗和教育行业的孵化事业是工程院进入新兴市场的“重点”,分别由微软“精兵强将”郭敏菁和芮妮担任工程监督

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出国的芮妮,对孵化和教育相关的产品有很大的热情。 他的首要任务是将微软技术与中国教育相结合,孵化这个市场的空白产品。

负责医疗行业的工程总监郭敏菁看起来不像软件工程师,也像艺术家。 她的服装鲜艳,是以灰色为基调的研发机构的风景。 同事们钦佩的是她非常练习。

郭敏菁率领30多支队伍,他们经常出入中国大小各类医院,寻找技术和医疗申诉的聚集点。 关于比较计划中的农村市场的远程医疗产品和个人医疗健康管理的产品,他开玩笑说:“希望早点孵化产品,从工程院‘毕业’。”

微软给我的不仅仅是钱

“这样绝对不行! 」

2006年5月,集团战术合作部高级总监申元庆把部下提交的计划书直接扔进了垃圾箱。 这是关于召开外包ceo峰会的计划书,计划在五星级酒店花8万元在半天内举办。 但是申元庆认为匆忙的半天会议没有任何帮助,微软有必要和中国的外包公司深入研究。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申元庆挥霍大钱,把会议经费增加到10万美元,把时间设定在2天1夜,他特别把会议地点选择在手机信号不好的长城下的公社酒店,以免参加者受到外部的干扰。 大会第一天雾气弥漫,这样出现了神州数字ceo郭为、浪潮ceo孙宽恕等17家国内知名外包企业的头脑,会议的成果和效率远远超出了企划的期待。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但在交往中,申元庆观察到中海外包公司有明显的弱点。 比如,中海外包公司对自己的实力和微软项目了解不多,为了得到微软的外包项目,他们不分解就说“好”。 但是,如果同样的谈判发生在印度,印度公司会向微软清楚地表明项目是如何进展的,在哪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必要的支援。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因此,申元庆改变了角色,他毫不费力地告诉国内软件业的谈判代表该如何做,如何更深入地理解项目的核心,如何分工,如何操作等细节。 对此,多家外包公司的代表笑着说:“置身曹营心在汉。”

作为微软国内第一个战术伙伴,中软国际受益匪浅。 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孙秀芳回顾了与微软的合作经验,在《it时代杂志》上表示:“与微软的合作,不仅仅是金钱。”

目前,在中软国际和微软的合作项目中,常驻开发和自身内部开发约为3:7。 另外,中软国际的员工可以和微软的员工一起参加训练,录下训练对方的录像带反复采用。 企业内还建设了微软认证的软件开发办公室,有微软的安全保障措施。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另外,为了与中国软件外包公司更好地合作,从2007年开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举办了“中国商务交流日”,让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向微软总部推销自己”。 “作为订购的‘甲方’,微软组织我们推荐给美国总部是很少见的。 ”孙秀芳被微软的诚意感动了。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通过一系列举措,微软带动了中国软件生态圈的迅速发展。 最近,张亚勤在大连参加软布时提供了最新的数据,2007年,微软外包给中国软件企业的金额达到了1亿美元。 另外,idc的数据显示,微软在中国挣了1美元,合作伙伴挣了16美元,整个it领域的1/3收入和1/3就业是由微软及其生态圈创造的。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不仅是外包公司,中关村也可以从微软那里受益。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颖奇说,it领域重要的跨国企业老总来中关村参观。 他听说微软在这里设立了研发中心时,脸很快就沉了下来,直接问侍从:“微软选择这里是为什么我们没来?” 此后不久,这家企业进入了中关村。 “微软提高了中关村的价值”夏颖奇说。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是个优秀的敌人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在北京中关村举行了集团总部大楼的成立仪式。 这座预定建设的大楼在海龙大楼的电子大卖场附近,搬运材料机器的小工作很乱,一切看起来都很乱。 为什么要把未来微软5000人的“家”放在这里? 张亚勤说:“我们还在创业。 这里充满活力,有创业的气氛。 ”。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从10年开始建立微软境外最大的研发基地,拥有1700名中国最高的人才,年研发经费超过2亿美元,参与微软最核心的项目,多次受到盖茨、鲍尔默等领导人的称赞……

是优秀的敌人,这是张亚勤经常插嘴提醒自己和员工的。 目前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离世界一流研究开发团队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盖茨和球童有三个衡量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绩的指标:第一雇用了一流的人才吗? 二是是否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否真的成为微软创新的源泉。 三是产业生态系统,对中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据此,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的作用由张亚勤在ride概括,r为研究( research ),I为孵化( incubation ),d为快速发展( development ),e为产业合作( ecosystem )。

【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毛丹妮明确表示,她来中国时,微软的中国研究开发总共只有500人,张亚勤确定这是三年内招募3000人的任务。 这意味着毛丹尼将在今后一年内招募1300人。

“我们还在创业中。 ”面对窗外冉冉升起的太阳,张亚勤很严肃。

标题:【科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从3个体到1700人

地址:http://www.miutrip.net.cn/news/8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