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科技在线】 近日,一条关于九寨沟地震后,四川汶川、北川、茂县三地电视台发布预警提醒观众避险的消息引人关注。网上的视频显示:九寨沟发生地震后6秒钟,距离震中300公里的汶川,电视观众看到,正在播放的节目突然中断,屏幕上出现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 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震感,请做好避险准备 。并且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大约进行到36秒时,屋顶出现晃动。 这次预警是由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阿坝州共同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发出的。预警系统与汶川等地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若监测到强震,电视画面便立即切换成报警,如果小于3级,屏幕下方则有滚动字幕的提示。据介绍,这已经是预警网第三十八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在惊喜惊奇之后,不少人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现代科技实现了 神舟飞天 蛟龙探海 ,能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预报地震呢? 地震预警 地震预测 目前的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发出的,而地震预测需要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警不等于预测。 虽然现代科技进展飞速,但入地探测,实现对地震的精准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道难题。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周荣军研究员拆析说,通俗地讲,要做到预报预测,需要找到与地震运动过程相对应的指标,但目前还不能确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同时地震孕育的过程比时间长,特别是大地震,复发周期可能达到上千年,但一旦断层破裂,能量又是在瞬间释放。观测时间短、地质运动的不均匀等都造成了新闻鉴别的难度。所以在地质学上,那些地段容易发生地震可以明确,但做不到预报具体发生时段。 但科学家们对地震的探索研究不断深入,预警技术的产生便是一个例证。在日本、墨西哥等地震多发国家都开展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 至关重要的 时间差 在四川汶川等地运用的预警技术,简单地说,是利用地震的p波与s波,特别是p波与电波的 时间差 来实现的。 地震产生的震动叫地震波。它能穿过固体物质向四周辐射,把震源处的能量传送到地表。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早到达震中,但破坏力较强的横波,每秒能跑出3至4公里,随后到达。而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其 速度特点 为地震即将到达的区域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这一过程就如同闪电和雷声之间的赛跑。因为光速大于音速,所以总是在闪电之后才听见雷声。因为此,各地收到预警的时间是不同的,从几秒、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离震中越远,得到的预警时间越长。 并且,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预警也有 盲区 。通常认为,地震预警系统对距离破裂断层大于50千米的范围比较有效。对于50千米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千米以外的地区,通常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不严重,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发出预警,以不使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强震时,预警实效更大 在强地震发生时,就是这短短的 读秒 却可以带来越来越多生存的希望。周荣军介绍说, 有破坏有预警 ,在遭遇强地震时,预警的防震实效更能得以体现。 此外,对于高速交通(如高铁、民航、地铁等)和重要的建筑设施(如核电站、水电大坝等),地震预警系统十分必要。在几秒钟内,紧急关停、减速停车等应对,可以阻止或减轻次生灾害的发生。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对于重要设施等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地球的运动从未停止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所以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数量大约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也有500万次之多。但这些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据统计,6级以上的强震每年发生10到200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发生18次,8级及以上的巨大地震平均每年1到2次。 按照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震级共分9个等级,是以地震仪测定的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多少来明确的。地震愈大,震级越高,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小于3.0级时,通常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5.0级以上破坏程度就大得多了。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这更加提醒我们要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掌握自救技能。
标题:“人民日报:从地震预警到地震预测的路还有多远”
地址:http://www.miutrip.net.cn/news/10712.html